❶ 等額本息:月付1,521元,3年總還54,756元(年利率11.2%藏複利)❷ 等額本金:首月還1,083元遞減,總利息比等額本息少18%❸ 先息後本:月付208元,期末需還5萬本金,總利息多1.8萬。📱實測:手機轉橫向用金融計算器,輸入「50000×利率%÷12」算真實月息,加總36期驗證總還款額!
Table of Contents
Toggle實際還款差
最近有個朋友跟我吐槽:「明明都借5萬,怎麼最後還的錢差這麼多?」他比對了三家銀行的方案,三年下來利息差距可以到1.8萬台幣,這數字夠付半年手機費了!今天咱們就拆解三種常見的利息算法,保證你看完馬上懂。
本息攤還 | 循環利息 | 分期手續費 |
每月固定繳3,200元 | 前6期1,688元/月 | 號稱0利率但收$3,500開辦費 |
銀行最愛推的「本息攤還」其實藏了陷阱。假設借5萬分36期,業務會告訴你:「利率才6%哦!」但實際用IRR計算機一按,年利率直接飆到11.2%。為什麼?因為每個月都在還本金,但利息還是用最初的5萬來算。
我拿真實案例算給你看:
某銀行標榜「月付1,521元輕鬆還」,三年總支付54,756元。但換成另一種算法,每月還款金額不變,但把前期利息集中攤提,最後總還款金額硬是多了8,400元。
- ▌注意1:手續費也算進利息成本
- ▌注意2:遲繳罰金會讓利率翻倍
- ▌注意3:提前還款可能收違約金
最坑的是「分期手續費」話術。有家銀行廣告寫著:「借款5萬0利率」,結果要收15%「帳務管理費」。這根本就是把利息換個名字跟你收錢,換算下來年利率超過8%,比信用貸款還貴!
最近金管會抓到的違規案例就是這類手法。某公司用「服務費」名義收取利息,被查出後得退還客戶1.2億台幣。所以下次看到「0利率」三個字,先問清楚有沒有其他附加費用,最好要求銀行用「APR年百分率」計算總成本。
利率計算法
借5萬塊錢,最後竟然要多還1.8萬?這可不是嚇唬人,三種算法真的能差出這麼多!昨天才遇到個學生家長,發現他根本搞不懂銀行說的「月利率1.5%」到底是怎麼滾出來的。今天就帶大家破解這個數學陷阱。
▍單利計算最單純,但銀行其實很少用
假設你跟朋友借錢:「5萬塊用1年,利息按年利率6%單利算」,這時公式很直觀:
5萬×6%=3,000元利息
但現實中只有兩種情況會用單利:親友借貸或極短期借款。去年某銀行被金管會抓包,表面說用單利,實際卻用複利計算學貸,就是利用民眾的計算盲點。
算法類型 | 1年利息 | 3年總利息 |
---|---|---|
單利 | 3,000 | 9,000 |
複利 | 3,000 | 9,550 |
▍複利才是真實世界的算法
銀行最愛用「月複利」,關鍵在「利息再生利息」。拿信用貸款常見的「7%年利率」舉例:
① 先拆成月利率:7%÷12≈0.583%
② 每個月的利息都會滾入本金
③ 第2個月開始,你是用「5萬+上月利息」當新本金計算
這就像滾雪球,第12個月的利息其實是基於前11個月累積的金額
- 實際試算:5萬借3年差多少?
- 單利:5萬×7%×3=10,500元
- 複利:5萬×(1+0.583%)³⁶-5萬=11,320元
▍最坑人的「等額本息」算法
某銀行消費貸廣告寫「月付1,500輕鬆借」,其實藏了大玄機:
① 每月還款額固定
② 前期都在還利息
③ 本金減少速度超慢
用EXCEL的RATE函數反推,號稱年利率6%的方案,實際資金成本接近11%。去年消保處公布,超過6成民眾根本不知道等額本息的真實利率,以為月付金額少就划算。
實測三種算法借5萬3年:
單利總還款:59,000元
複利總還款:61,320元
等額本息總還款:63,200元
最大差距真的會到1.8萬,這還不算有些貸款收的「手續費」、「管理費」這些隱形成本。
下次看到貸款廣告,先問清楚三件事:
1. 用單利還是複利計息?
2. 還款方式是本息攤還還是先息後本?
3. 所有費用是否都計入APR(年度百分率)?
別被數字遊戲忽悠了,這些算法差異真的能讓你多打三個月的工。
隱藏費用表
上週遇到個急著繳學費的留學生,原本以為辦5萬貸款很簡單,結果對帳單上冒出「跨境手續費」「匯差補償金」兩項支出,硬生生比廣告利率多付23%。這種情況在留學貸款特別常見,我用實際經手過的案例拆解給你看。
某北美大學學生2023年8月申請貸款,遇到三個隱形收費:
費用類型 | 計算方式 | 實際支出 |
跨境匯款費 | 分次匯款×3% | 1,580元 |
提前還款費 | 剩餘本金×1.5% | 2,200元 |
文件認證費 | 每次補件收費 | 3次×800元 |
這學生原本計劃還53,400元,最後變成要還55,780元。最坑的是文件認證費,銀行根本不會主動告訴你要學校蓋章英文版存款證明,等你缺件時才說要加收急件處理費。
- 選擇「全額到帳」匯款模式,避開分次匯款的手續費
- 要求銀行書面確認還款規則,特別是提前還款的計算基準日
- 文件寧可多給不要少給:I-20表格+錄取信+學費通知單三件缺一不可
最近教育部報告抓出個重要數據:38%的留學貸款糾紛源自「匯率鎖定期」認知落差。有些銀行說給你固定匯率,實際上只鎖72小時,超過時間就按當天最高匯率算。上個月就有學生因此多付6,700元匯差,氣得直接找金管會申訴。
現在最扯的是「資金流向追蹤費」,美其名說是幫你確認學費是否正確入帳學校帳戶,每查一次就收500-800元服務費。其實這根本是銀行和海外中間行的拆帳手續費,但合約書上都用英文寫在附註條款第12.7項,學生根本不會仔細看。
提前還款損益
阿傑去年借了5萬裝修店面,最近手頭寬裕想提前結清,卻發現要多付1個月利息當違約金。銀行櫃員用計算機敲了兩下:「先生您現在還的話,總共要53,600喔!」這跟他原本以為的「借多少還多少」差了快10%…
等額本息 vs 等額本金在提前還款時,
總利息差最大會到借款額的18%(以5萬本金試算)
銀行類型 | 提前還款規則 | 5萬借款實例 |
商業銀行A | 還滿6期免違約金 | 第7期還清省$6,420 |
公股銀行B | 任何時間還都收1% | 立刻還清多付$863 |
我經手過的案例中,最虧的是半年內還清裝修貸。陳小姐以為早還早輕鬆,結果發現前6期還的錢裡,有82%都在付利息。更扯的是,她還要倒貼「未實現利息」的15%當手續費…
某上市紡織廠老闆的親身經歷:
「2019年借500萬週轉,第3年想提前還,
會計師幫我重算才發現,
繼續按月還完反而少付47萬」
這裡有個銀行不會明說的潛規則:提前還款省不省錢,關鍵看「利息計算週期」。有些合約用「78法則」分配利息,前1/3時間就收走60%利息。這種情況下,太早還款根本碰不到本金…
- ✔️ 等額本息:前18個月提前還款效益最佳
- ✔️ 等額本金:第24-30個月是黃金時段
- ❌ 循環型信貸:隨時還都虧(手續費吃掉利差)
最近碰到個經典案例:房仲業者用理財型房貸借5萬應急,第5個月業績獎金入帳想還款。銀行端出的「提前結清帳單」居然比原始合約總金額還多2,300。關鍵就在「三日撥款追溯利息」這條隱藏條款…
分期數字遊戲
最近幫表弟算學貸嚇一跳——明明借5萬,銀行說「每月輕鬆還2千」,三年後竟然要多掏1.8萬?這數字遊戲玩得比手遊課金還狠,今天就拆穿三種常見算法,下次簽約前記得帶計算器。
上個月幫同事看車貸合約,合約寫「年利率6%」聽起來合理?結果用遞減計息法算,實際利率飆到11.2%。更扯的是,業務當場用計算機按給你看的月付金,跟回家自己算的總金額永遠對不上…
■ 三大陰陽算法
最常見也最吃錢!假設借5萬分24期:
總利息=5萬x6%x2=6,000元
每月還(50,000+6,000)÷24=2,333元
陷阱:就算提前還款,利息照收不誤
頭半年繳的錢7成算利息:
首期2,500元中,1,750元是利息
到最後半年才反過來,但違約成本翻倍
算法類型 | 月付金 | 總利息 | 第6期剩餘本金 |
---|---|---|---|
全期均攤 | 2,333 | 6,000 | 41,667 |
前置高息 | 2,500→2,100 | 7,800 | 43,200 |
遞減計息 | 2,708→2,083 | 3,250 | 38,542 |
上次陪朋友去辦信用貸,業務說「我們利率比別家低1%」,結果藏在合約第12條寫著「依年金法計息」。當場用銀行電腦試算,同樣5萬塊分24期,光是計息方式不同,總支出差距夠買兩支iPhone。
房仲推薦的裝潢貸款說「利率3.99%起」,簽約後發現:
① 起跳金額要貸30萬以上
② 要先付5%帳管費
③ 每期另收150元履約保證金
實際年化利率直接破8%
手機計算器
上週幫表妹算留學貸款差點翻車——她用手機計算器按完說「借5萬還6萬好便宜」,我抓過來重新算卻變成「要還7.8萬」。這種事每天都在發生,手機上的%號鍵根本是財務黑洞,用錯計算模式就像把紅茶拿鐵點成濃縮咖啡,苦到自己還不知道原因。
計算模式 | 手指動作 | 隱藏陷阱 |
---|---|---|
基礎百分比 | 50000×12%=6000 | 誤以為年息就是總利息 |
等額本息 | 需切換金融計算器 | 每月還款含本息 複利效果 |
先息後本 | 手動逐月計算 | 最後還款壓力暴增3倍 |
現在跟我這樣操作:打開iPhone計算器(Android用戶請橫屏),重點是把手機轉橫向才會出現進階按鍵。先算最坑人的「表面利率」——輸入5萬×12%=6000,這數字會讓你覺得「年利率12%好划算」,但這只是單利算法。
實戰演練來了:要算真實還款金額,必須先搞懂這三個鍵:
■ 複利次數(n):學貸多是月複利,這裡要輸入12
■ <strong%轉換鍵:年利率12%要拆成月利率1%
■ 現值/終值切換:借錢是PV,還錢是FV
上次幫學生算住宿押金就踩過雷:用普通模式算月付2,500,實際簽約才發現第一個月的2,500裡有1,900元都是利息,本金只還600。當場切換到「AMORT」分期計算功能,才看到第12個月竟然還在付1,200利息。
安卓用戶注意:華為計算器要從「生活服務」入口進金融模式,三星則要手動開啟科學計算器。最保險的測試法——算100萬房貸分20年,如果結果不是約5,500元/月,代表你根本沒啟動正確的貸款計算模式。
銀行內部公式
你知道嗎?銀行櫃檯說「利率5%」的時候,可能跟你理解的完全不一樣。我處理過最誇張的案例是——同筆5萬塊貸款,用三種銀行內部公式計算,最後竟然差出1台iPhone的錢!
最常見的「等額本息」算法,銀行業務員最愛推薦這個。假設年利率5%借3年,每月還款公式長這樣:
- 每月還款額 = [50000×5%÷12×(1+5%÷12)^36] ÷ [(1+5%÷12)^36-1]
- 用計算器按出來是1498.54元/月
但這公式藏了貓膩——前18個月還的錢裡,有62%都是利息。我有個客戶王先生就是這樣,借5萬三年總共還了53,947元,利息將近4千。
算法類型 | 總還款額 | 利息差 |
---|---|---|
等額本息 | 53,947 | 基準值 |
等額本金 | 53,854 | ↓93元 |
先息後本 | 55,760 | ↑1,813元 |
第二種算法是「等額本金」,公式簡單粗暴:
- 每月本金 = 50000÷36 = 1388.89元
- 首月利息 = 50000×5%÷12 = 208.33元
- 每月遞減6.94元利息
這種算法前期壓力大,但總利息少。最坑的是第三種「先息後本」,很多信用貸款愛用這招:
- 每月先還利息:50000×5%÷12=208.33元
- 最後1個月突然要還50,208元
上個月才遇到個留學生,就是掉進這個坑。簽合同時只看「月供208元超便宜」,結果最後1個月要還5萬多,急得找我問能不能展期。
銀行系統後台其實有更複雜的參數,比如「年化利率折算天數」就有360天計息和365天計息兩種模式。別小看這5天差,我算過某城商行的消費貸產品,用360天制能多收0.3%的利息。
下次簽貸款合同時,直接問櫃員三句話:「用哪種計息公式?年天數按360還是365算?提前還款利息計算到哪天?」保證對方不敢隨便糊弄你。